




2023-10-10
據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10月8日,中國銀行研究院發(fā)布《2023年四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該報告預計,第四季度,我國出口同比增長約為4.8%,全年同比下降3%左右。
根據上述報告,第四季度,全球經濟增速將繼續(xù)回落,國際需求仍然較弱。8月,全球、美國、歐元區(qū)制造業(yè)PMI仍處于收縮區(qū)間,主要經濟體服務業(yè)需求明顯降溫。但是,上年同期出口增速開始回落甚至轉正為負,基數明顯降低。進入第四季度,油氣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有望回升,價格對出口金額增長的拖累作用或有所減弱。在低基數背景下,我國出口增速有望回升。
當前,我國出口新動能優(yōu)勢持續(xù)加強,中高端制造出口占全球份額穩(wěn)定上升。以汽車及其零部件出口為例,2016年中國出口占全球份額為3.4%,2022年則上升至8%。出口“新三樣”國際競爭力持續(xù)加強。中國新能源汽車在9月慕尼黑車展中受到高度關注,從“參與者”轉變?yōu)椤爸鹘恰?,比亞迪展臺面積超過奔馳躍居首位。該報告認為,出口產品結構升級趨勢加強,有利于我國出口韌性的保持。
今年以來,我國出口增速降幅一度擴大。據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1月至8月,我國出口(美元計,下同)同比增速為-5.6%,增速較上半年、上年同期分別下行2.2和18.35個百分點。同期,我國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降幅有所擴大。1月至8月,我國對東盟、歐盟、日本出口同比增速分別為-3.7%、-10.5%、-8.6%,較上半年分別下行5.2、3.9、3.9個百分點;對美國出口同比減少17.4%,降幅略低于上半年。據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從出口產品結構看,1月至8月,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同比減少7.9%,降幅較上半年擴大2.7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出口同比減少3%,降幅較上半年擴大2.2個百分點,其中,汽車出口依然保持高增長且量價齊升。1月至8月,汽車出口數量、金額分別同比增長69%、91.2%。
對此,中國銀行研究院認為,外需持續(xù)不振、價格走弱拖累出口金額增長、部分產業(yè)鏈外遷影響出口增長等因素共同致使中國外貿持續(xù)承壓。
具體來看,7月和8月,全球PMI分別為48.6%、49%,均位于收縮區(qū)間,國際貿易持續(xù)低迷。8月,越南出口同比下降7.6%,連續(xù)第六個月下滑。被譽為出口領域“金絲雀”的韓國當月出口同比減少8.4%,雖然降幅較上月降低8.1個百分點,但仍維持負增長。
7月和8月,中國商品的出口價格指數同比分別降低5.5%、8.6%。稀土、成品油、鋼材等原材料產品和箱包、鞋靴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價格貢獻均為負值。同期,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分別同比下降18.4%、10.9%,降幅較上半年分別擴大13.2、5.7個百分點。
而從更加長遠的時間節(jié)點來看,2010年至今,傳統(tǒng)制造業(yè)的外商直接在華投資占比明顯下降。據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中國服裝、紡織、鞋靴、箱包、家具、電子通信設備裝配產業(yè)鏈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全球出口份額在2013、2014年前后觸頂,此后緩慢回落。以服裝出口為例,2013年中國出口份額為39.2%,此后逐漸下降,2022年為31%。而印度尼西亞、越南2013年服裝出口份額分別從2013年的1.6%、3.7%上升至2022年的1.8%、6.2%。
此外,近年來美國貿易“近岸化”“友岸化”對我國出口也帶來一定影響。據華誠進出口數據觀察報道,今年7月,美國自加拿大、墨西哥、越南進口占其總進口比重分別為10.5%、12.3%、3.2%,較2022年12月分別增加0.2、1.1、0.5個百分點;自中國進口占比則由2022年12月的11.6%下降至11.2%。截至2023年7月,已有超20家美國公司宣布了60多項在墨西哥的近岸投資,墨西哥財政部預計2023年將有400億美元的近岸投資,高于此前預計的300億美元。
展望第四季度,該報告建議,鞏固高端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密切關注相關領域的潛在風險和經貿摩擦。
該報告認為,第四季度全球經濟增長仍然承壓,中國出口實質性改善有限。主要經濟體貿易投資政策總體趨緊,尤其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高增長引起國際高度關注,歐盟已對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開啟反補貼調查,對此需保持密切關注。
為此,該報告表示,可積極發(fā)揮行業(yè)組織和“鏈主”企業(yè)力量,整合出口優(yōu)勢資源抱團出海,在開拓國際市場過程中通過集中開辦中國商品城、產品展銷中心等,鼓勵企業(yè)之間分享經驗。同時,密切關注海外重點市場與優(yōu)勢產業(yè)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動向,并及時向相關企業(yè)進行機遇或風險提示。此外,還可加強制度規(guī)則領域的國際交流和對話,積極參與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制定以及爭端解決機制的規(guī)劃,提高自身在國際標準和認證領域的話語權。加快加強產品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體系和能力建設,盡快建立同國際標準、規(guī)則和普適方法接軌的產品出口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