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4-07
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農業(yè),提出要立足國情農情,建設農業(yè)強國。作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wěn)產保供的重要舉措之一,發(fā)揮農產品國際貿易作用,深入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zhàn)略被寫到文件之中,再次凸顯了國際貿易對于滿足我國市場巨大、多元需求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盡管2022年全球農產品市場因地緣政治沖突造成供應鏈中斷,嚴重影響了農產品國際貿易體系的穩(wěn)定性,但中國以合作為各方創(chuàng)造價值的意愿并未改變。在可能出現的糧食危機挑戰(zhàn)下,世界各方都比其他時候更需要以合作方式加以應對。
2月8日,世界貿易組織(WTO)、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負責人發(fā)表聯合聲明,呼吁各方緊急應對前所未有的糧食和營養(yǎng)安全危機。數據顯示,全球已有至少79個國家的3.49億人出現了嚴重的糧食不安全或營養(yǎng)不良,且發(fā)生率都在不斷上升。在各方幾十年的努力之后,供應鏈中斷、氣候變化、新冠疫情和利率上升所帶來的金融市場收縮,疊加烏克蘭危機,對全球糧食系統(tǒng)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世界糧食署預計,全球的糧食供應在2022-2023年降至3年來的低點。糧農組織和糧食計劃署把24個國家定義為嚴重饑餓國,其中有16個國家都在非洲。
事實上,以糧食價格和化肥價格的比值作為衡量標準,測算的化肥負擔能力已經達到了2007-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也就是說,盡管糧食價格上升到歷史高點,但化肥等農資卻變得更貴,以至于糧食種植的收益反而出現下降。為了應對食品、燃料和化肥價格的上漲,各國已經花費超過7100億美元,為10億人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財力的差異,低收入國家并沒有足夠的能力支付,使得國際糧食供應的不平等問題變得更為突出。
為此,全球貿易需要也應該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國際組織對全球貿易體系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避免出口限制措施,支持貿易便利化措施,以透明和非歧視的方式支持貿易融資舉措,以及遵守各方在世貿組織第12屆部長級會議(MC12)上的承諾。事實上,根據WTO的監(jiān)測,在糧食供應出現短缺的情況下,盡管各方普遍取消了對小麥和大米的出口禁令,但新的出口限制和禁令(例如蔬菜出口禁令)卻有所增加。從全球范圍來看,糧食貿易的重要性體現在各方都有可能借此在自身資源和氣候相對受限,或是遭受自然災害沖擊的情況下保障基本的糧食需求。當然,新冠疫情期間也曾發(fā)生過部分國家為了保障本國的需求而截留過境防疫物資的情況。事關糧食這種有著重要安全意義的商品,其國際貿易自然不那么簡單。
對于中國而言,牢牢地端穩(wěn)自己的飯碗不僅意味著滿足人們的基本糧食需要,還在于社會發(fā)展、就業(yè)創(chuàng)造和產業(yè)配合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伴隨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農業(yè)問題與科技等產生了越來越密切的聯系。在科技的加持下,一些跨國糧商可以以低成本完成市場的拓展,從而完全改變了原有的農業(yè)生產模式。氣候變化加劇了全球農業(yè)的沖擊,也使得超常規(guī)的庫存變得更為普遍。作為全球最大的產糧國,中國的糧食保障不僅是自身發(fā)展和生存的必要條件,也對全球糧食供需關系有著巨大的影響。為了實現穩(wěn)定發(fā)展,減少外溢影響,中國不僅需要不斷向土地要產量,還需要積極考慮可能的外部環(huán)境變化對糧食保供的沖擊,實現糧食需求與供給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合理匹配。
近年來,中國進口的糧食總量持續(xù)擴大。以大米為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共從16個國家或地區(qū)進口,總進口額為26.2億美元。其中,進口額較大的有印度(7.8億美元)、巴基斯坦(4.6億美元)、越南(4.4億美元)、泰國(4.2億美元)、緬甸(3.1億美元)和柬埔寨(1.8億美元)。相對鄰近的地理位置和農產品結構的互補性形成了糧食貿易關系?;仡欉^去幾年,可以發(fā)現,2019-2021年間,中國分別進口大米價值12.5億美元、14.6億美元和21.9億美元。2022年的大米進口額已經達到了新冠疫情前(2019年)的2.1倍。印度在疫情后曾經一度暫停出口大米及其他農產品,不僅對南亞和東南亞鄰國形成沖擊,也可能影響中國大米進口的市場行情。為此,農產品進口的多元化有著直接的現實意義。
應該看到,農業(yè)生產雖然受益于國際貿易所創(chuàng)造的更大市場需求,但也同時會受全球市場風險的負面影響,需要供應鏈上的各方采取更負責任和有效配合的行動。雖然不同的農作物都有著相對合適的環(huán)境要求,但能不能種得出來和能不能賣得出去都對農業(yè)生產有著巨大的影響。2022年,中國的大米進口基本來自亞洲,但日本的大米同樣在中國找到了市場,意大利、法國和德國以及美國也都對華出口大米。如果能夠增強供需信息的對接,使用互認方式促進化肥等農資的國際貿易發(fā)展,農產品生產的風險可能得以更好地控制。
正如上述國際機構所擔憂的,金融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正變得越來越不可忽視,從農產品期貨等金融層面逐漸擴展至實務層面。作為需要較長時期的持續(xù)投入才有可能獲得回報的產業(yè),農業(yè)生產對外部環(huán)境的依賴性更強,且農業(yè)從業(yè)者大多風險承擔能力較弱。在利率上行期,農業(yè)從業(yè)者的償本付息壓力更大,債務負擔很可能迫使其提前終止農業(yè)生產周期,其影響可能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