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30
不知道各位塑料人是否發(fā)現(xiàn),當成本和成交都沒有辦法依靠的時候,宏觀就變得越來越重要。無論國內還是國外,一條政策,一次動作,可能都會讓塑料價格開始起伏,或救市于水火,或滅市于深淵。
這幾天,大家是否嗅到了中央帶動樓市的氣息?提高貸款額度,降低LPR15個基點,等等。沒錯,房地產是經濟之本,國家看起來的確要把重心由防控疫情轉到把控經濟了,畢竟,4月份的數(shù)據(jù)實在是讓人無法直視。且不管最終能否有效,至少,我們走在了努力的路上,這也算是利好不是嗎?商家的信心也該回籠了,注意力不能總放在麻將桌前面吧?
可就在拐點隱約可見的時候,美國又開始作祟了,日前,拜登在東京宣布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框架”,簡稱“IPEF”,初始的13名成員(美國,韓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文萊),除了倡議者漂亮本身,其他清一色是咱近鄰。
“印太經濟框架”涵蓋四大板塊——貿易,供應鏈,基礎設施與減碳,稅收和反腐,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后面兩項基本就是用來湊數(shù)的。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對沖RCEP(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在貿易和供應鏈上孤立中國,打壓咱經濟,才是該框架的最大目的。
簡單地說,就是美國正在尋找中國產業(yè)鏈的替代者,妄想把咱這個世界大工廠瓦解成為無數(shù)個唯它馬首是瞻的世界小工廠。用東盟(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取代中國中、低端生產向世界的供給,比如鞋子,小家電等;用日韓取代中國中、高端生產向世界的供給,比如汽車,手機等。
這簡直就是把制品廠往絕路上逼,不等同于斷了咱塑料人的生路嗎?
雖然這個框架目前還只是個“框架”,而且,美國自個兒樂不樂意打開大門還有待驗證。但從今年美國制裁海康威視,把京東,拼多多,B站等88家中概股列入預摘牌名單等一系列操作中能夠看出。
威脅,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