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2016年9月,蘋果宣布在iPhone 7上取消iPod、iPhone上沿用十余年的3.5mm耳機接口,并推出了一款沒有耳機線的耳機產品AirPods。自此之后,「真無線耳機」(TWS,True Wireless Stereo)這一產品開始迅速普及。
前瞻產業(yè)研究院日前發(fā)布的研究數據顯示,在2018年,TWS的市場滲透率僅有3.3%,在2019年,這一數字便攀升至9.41%。在2016年-2019年,TWS的全球出貨量也保持著每年翻一番的高速增長速度。
與消費電子市場的其他新玩意不同的是,TWS真正成為了一款大眾需要的產品,而并非像VR、智能手表、智能眼鏡一樣,仍然是小眾極客的玩具。
近期,TWS賽道再起波瀾。日前,多位海外數碼爆料博主表示,蘋果將在5月18日線上發(fā)布AirPods 3。盡管蘋果最終并未如期發(fā)布這款產品,但在國內市場,TWS仍然迎來了一波新品發(fā)布的小高潮。
5月20日,vivo發(fā)布了旗下新款TWS產品TWS 2,支持「DEEP-HD超清音頻引擎」與「40dB自適應降噪」,定價499元。5月19日,華為發(fā)布FreeBuds 4,主打「半開放式主動降噪」,定價999元。5月13日,小米發(fā)布FlipBuds Pro,同樣主打主動降噪功能,定價799元。
這些國產TWS產品,全部來自知名手機廠商,手機廠商似乎已經成為了TWS市場的主力軍。手機廠商為何會主導TWS市場?TWS產品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又將如何?這些問題仍有待外界思考。
手機廠商集體入場TWS的原因,其實并不復雜。
與傳統耳機相比,TWS在產品功能上更加豐富。與此同時,手機廠商推出的TWS產品,還可以與自家的手機產品產生更強的協同效應。例如,大多數手機廠商推出的TWS產品,都可以在自家手機上實現「開盒即連」,并在自己的手機系統內實現簡單直接的耳機設置與控制。而獨立品牌的TWS產品,則大多通過App才能實現上述功能。
此外,與傳統耳機不同的是,TWS在產品設計上也更加復雜。除了基本的聲學模塊外,TWS上往往還搭載了大量的傳感器,其主控芯片也需要支持藍牙、入耳檢測甚至主動降噪、語音助手等復雜功能。因此,TWS在產品形態(tài)上更貼近「智能硬件」而非傳統耳機。在這一領域,智能手機廠商較之傳統耳機廠商,擁有更多優(yōu)勢。
西部證券此前發(fā)布的《TWS耳機行業(yè)深度報告》就指出,由于TWS耳機與手機存在高度互動、強綁定的特性,手機廠商推出TWS產品的市場預期被格外看好。市場數據也證明了這一觀點,Counterpoint發(fā)布的2020年TWS耳機市場份額數據顯示,市場份額前三的TWS品牌都是手機廠商。
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日前發(fā)布的數據顯示,TWS在2020年的全球出貨量達到了2.38億對,而同期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3.325億部。按此計算,有近兩成的智能手機用戶,會為自己配置一對TWS耳機。
而從商業(yè)價值的角度出發(fā),手機廠商更不可能放過TWS這個前景廣闊的市場。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里,TWS已經為手機廠商貢獻了巨大的營收。
2020年,蘋果在AirPods這一產品線上的營收,達到了驚人的230.5億美元。有媒體將這一數字與全球主流科技公司的營收進行了對比,AirPods的營收相當于兩個Uber,或是NVIDIA與AMD的總和。如果對標硬件企業(yè),則相當于0.6個小米。
(來源:StatsPanda)
如今,智能手機市場的整體增速已經放緩,而TWS正在成為手機廠商新的營收增長極。頭豹研究院此前發(fā)布的《中國TWS耳機行業(yè)精品報告》指出,蘋果AirPods的整機成本為600元,而Android手機品牌的TWS產品成本則為200-300元。而它們的定價則遠超這一數字。這意味著,TWS產品具備足夠的利潤空間。
在手機廠商們的推波助瀾之下,TWS市場的整體格局已經奠定——手機廠商正在成為TWS市場的主導者;傳統耳機廠商在TWS領域已經掉隊,但目前仍占據一定市場份額;此外,一部分在音質、設計等領域具備獨特優(yōu)勢的獨立TWS品牌,仍然可以在小眾市場上獲得一定的市場空間。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TWS市場的競爭仍將持續(xù),而且會更加激烈。而在小小的TWS之上,廠商仍有不小的創(chuàng)新空間。
2016年誕生的Airpods,為此后的TWS產品確定了基本的產品形態(tài)——兩個分體式耳機、一個充電收納盒、以及一套開蓋即連的系統。如今,各大品牌的TWS產品大多未能脫離這一產品形態(tài)。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TWS已經進入了產品同質化的時代。特別是對于品牌TWS產品,不同廠商在聲音調校、降噪算法、產品設計與底層傳輸協議等領域,都有著各自的探索。而這些探索方向,也往往由用戶的真實需求驅動。
以主動降噪功能為例,在大多數場景中,用戶都希望TWS的降噪能力越強越好。但在相對安靜的場景中,TWS的降噪能力反而會帶來一定的反作用。較強的降噪效果不僅會抹去部分聲音細節(jié),還會給用戶帶來一定的「耳壓感」,甚至有人會出現耳鳴的情況。
而vivo近期發(fā)布的TWS 2產品,則試圖通過「自適應降噪」的產品設計解決這一問題。具體而言,自適應降噪可以讓TWS產品針對不同的噪音環(huán)境提供不同級別的降噪效果。在喧鬧的環(huán)境,TWS提供較強的降噪效果;而在相對安靜的環(huán)境中,TWS則會自動降低降噪效果,從而為用戶提供相對舒適的聽覺體驗。
此外,隨著TWS的逐漸普及,人流密集區(qū)域藍牙無線頻段的擁堵問題也愈發(fā)嚴重。許多TWS用戶都會注意到,TWS在地鐵上往往更容易出現聲音卡頓、延遲、左右耳不同步等現象。
這一現象與TWS行業(yè)普遍采用的藍牙協議有關。目前,TWS耳機普遍采用的aptX、LDAC、LHDC方案,屬于行業(yè)通用解決方案,大量TWS設備的同時出現,往往會導致藍牙頻段擁堵,因此,在地鐵等人流密集區(qū)域,TWS設備時有卡頓發(fā)生。
而vivo的解決方案,是在TWS 2上引入了自研的「DEEP-HD超清音頻引擎」。這兼容現有的aptX Adaptive高清音頻編解碼方案,同時提供了1.5倍于傳統編解碼的信息量,并通過QHS高帶寬技術將音頻傳輸帶寬提升了1倍。這些新技術的引入,讓用戶在復雜環(huán)境下也可獲得流暢的聽覺體驗。
不難看出的是,vivo在TWS上的產品功能創(chuàng)新,都圍繞著用戶的具體需求展開。而在傳統的聲學領域,vivo TWS 2的產品升級則離不開vivo在聲學領域的長期積累。
在TWS 2上,vivo引入了12.2mm的超大聲音單元,以帶來更震撼的低頻效果。此外,TWS 2還搭載了DeepX 2.0立體聲效,具備超重低音、清澈人聲、清亮高音三種音效模式,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這一音效由vivo的「金耳朵聲學實驗室」打造。vivo金耳朵聲學實驗室分為產品技術設計研發(fā)團隊和聽音、調音團隊兩個部分。聽音調音團隊主要參與聲學產品的調音,這是vivo內部一支頗具神秘色彩的團隊。公開資料顯示,金耳朵聲學實驗室由一群聲學工程師、樂隊樂手、音樂發(fā)燒友組成,他們人數不多,但都在聲學領域有著多年積累,想要成為其中一員,就必須要通過多達八道嚴苛的聲音測試來證明你擁有一副“金耳朵”。
而金耳朵技術團隊,則會參與到產品研發(f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從硬件、參數等客觀因素上保證vivo產品在音頻方面的品質。在此之前,vivo的音樂手機、Hi-Fi耳機及TWS產品,也均會由他們經手,進行研發(fā)和調音。
事實上,聲學一直是vivo積極布局的技術領域。vivo手機品牌在成立之初,就將音樂表現作為產品的核心賣點。vivo早年的Xplay系列手機也被視作是手機Hi-Fi領域的標桿產品。在未來的TWS大戰(zhàn)中,vivo作為「聲學大廠」技術儲備,也將成為其脫穎而出的關鍵。
在眾多廠商競相入場、布局的大背景下,TWS市場又將出現哪些新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主動降噪(ANC)功能的普及。
2019年,蘋果推出了AirPods Pro,定位高端市場,ANC主動降噪則成為了這款產品的最大賣點。蘋果的產品定位十分清晰——入門級的AirPods 2可以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而ANC則是AirPods Pro的專屬。
然而,蘋果在未來卻可能打破這一定位。日前,多位爆料博主發(fā)帖稱,蘋果未來即將發(fā)布的AirPods 3或將搭載ANC功能。這意味著,蘋果或將在未來將ANC視作是TWS產品的標配。
在蘋果之外,越來越多的企業(yè)也將ANC作為TWS產品的標配。以vivo日前發(fā)布的TWS 2產品為例,這款產品搭載了ANC功能,而定價僅499元。這意味著,ANC將不再只是中高端TWS產品的專屬,500元價位的國產主流品牌TWS產品,未來都有望搭載ANC。
這一趨勢背后的原因并不復雜。與傳統耳機相比,TWS產品的使用環(huán)境更加復雜,例如在通勤場景中,ANC可以帶來顯著的體驗提升。很多用戶直言:「用了就回不去了。」
與此同時,ANC的降噪算法及芯片成本,也會隨著市場的逐漸擴張而遞減,其成本下降的速度要比傳統聲學相關模塊更快。在用戶剛需與成本下降的共同推動下,ANC必將繼續(xù)下放到更多入門級TWS產品。
第二個趨勢,是TWS將更加智能化。目前,主流TWS產品都已支持開蓋即連、入耳檢測等功能。與此同時,一些手機廠商也在探索將語音助手、運動數據檢測甚至語音翻譯等功能引入TWS內。
與傳統耳機不同,TWS不僅是一款耳機,更是一款可穿戴產品。而對于手機廠商而言,TWS也是其軟硬件生態(tài)中的重要一環(huán)。為TWS引入更多智能化功能,并與其既有生態(tài)產生軟硬件協同,也是手機廠商的必由之路。
而第三個趨勢,則是「計算音頻」概念的崛起。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蘋果的頭戴式耳機產品AirPods Max。其搭載了兩顆H1芯片,在主動降噪的同時,還可以根據耳墊的貼合情況和密合度調節(jié)音頻輸出,讓用戶獲得最佳的音頻體驗。
Airpods Max為耳機行業(yè)帶來了計算音頻的新玩法,這一產品思路也將在未來指導TWS類產品的研發(fā)。從某種意義上講,ANC其實也屬于計算音頻的范疇。而vivo在TWS 2上搭載的智能自適應降噪功能,也是TWS在計算音頻上的一次探索。
在未來,計算音頻還有望為TWS帶來諸如空間音頻、音頻修復、動態(tài)音效等更多功能,并在影音、游戲乃至VR等更多場景中,為用戶帶來更身臨其境的聽覺體驗。
TWS上搭載的芯片及大量傳感器,為計算音頻提供了底層硬件平臺。而計算音頻帶來的新型音頻輸出模式,也許也將成為音頻行業(yè)未來發(fā)展的大勢所趨。在這條道路上,TWS作為未來最重要的產品形態(tài),還有許多路要走。